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國之瑰寶。正是由于傳承人的堅守,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歷盡滄桑仍熠熠生輝。由于傳承人的核心性與不可取代性,加之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遺項目仍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危險。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
根據原文化部2015年4月印發的《關于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通知》(文非遺函〔2015〕318號)要求及原云南省文化廳工作安排,2015年,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啟動了云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該記錄工作通過數字影像手段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把傳承人的畢生絕學記錄下來,留在當下,留給未來。通過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云南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展播活動,希望籍此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
記錄成果展播(十四)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陸孝宗
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彝族群眾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屬群體性舞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以廣南縣壯族、彝族,麻栗坡縣新寨鄉和富寧縣木央鄉彝族白倮支系的銅鼓舞最具代表性。
文山壯族、彝族認為敲銅鼓起舞,可以向神靈和祖先傳遞人們的意愿,為村寨驅邪祈福。銅鼓一頭有面、中空無底、呈平面曲腰狀。廣南縣出土的銅鼓中,年代最早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沙果鼓,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跳銅鼓舞時,人群圍成圓圈,踏著鼓聲節奏沿逆時針方向起舞。舞蹈動作古樸,反映農耕生產生活,如栽秧、打谷、撒種、采摘、收割、洗線等。文山壯族銅鼓舞的獨特之處是一人敲銅鼓,另一人以木盒輔助形成共鳴滑音。敲鼓者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邊敲鼓,邊舞蹈,節奏由慢到快,反復變化,舞姿靈活敏捷。文山彝族稱銅鼓舞為“妻麗”,一人用公、母兩面銅鼓可演奏十二種音調組合,簡稱十二調,公鼓體積較小,音調高亢,母鼓體積較大,音調低沉。公鼓代表太陽,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調代表一年十二個月。舞蹈動作以胸、腰及胯部的大幅度扭擺為基礎,基本步伐是一步一并腳,向前進或橫走,膝部隨扭擺而屈伸。舞蹈時伴隨歌唱,跳到高潮時歡呼,情緒激越。
廣南縣那灑鎮馬貴村壯族銅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動作,反映了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不同的生產內容。麻栗坡、富寧縣幾個村寨中的銅鼓舞,則用于祈雨求豐收和喪葬等民俗活動。
傳承人介紹
海報設計:楊建榮
陸孝宗,1949年生,男,彝族,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新寨鄉城寨村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代表性傳承人。
陸孝宗年輕時拜本村陸任榮為師,學習民族樂器和舞蹈。1984年,他組建城寨文藝隊并擔任隊長。在民間節慶活動中,他十分注重向掌握民族歌舞的老藝人學習,熟練掌握20余種彝族白倮人傳統舞蹈,尤其擅長銅鼓舞,能夠演唱彝族史詩及各類民間歌謠,吹奏二胡、笛子等樂器。他是麻栗坡縣影響力較大的民間藝人,廣泛傳播、傳授彝族傳統文化,多次帶領當地群眾參加省、州、縣各級民族民間藝術演出比賽。1992年,陸孝宗率隊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獲得民族民間藝術表演金獎。
文圖&視頻: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