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國之瑰寶。正是由于傳承人的堅守,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歷盡滄桑仍熠熠生輝。由于傳承人的核心性與不可取代性,加之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遺項目仍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危險。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
根據原文化部2015年4月印發的《關于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通知》(文非遺函〔2015〕318號)要求及原云南省文化廳工作安排,2015年,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啟動了云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該記錄工作通過數字影像手段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把傳承人的畢生絕學記錄下來,留在當下,留給未來。通過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云南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展播活動,希望籍此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
記錄成果展播(十)火把節(彝族火把節) | 普順發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
亦稱“過大年”,彝族重要傳統節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民俗類項目。彝族火把節起源于星回節,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說,即為彝歷新年。
節期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晚上,人們或點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燒起篝火,舉行盛大的歌舞娛樂活動。期間,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邪除惡,表達彝族群眾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家宅平安的愿望;探親訪友;聽老人唱古歌;開展賽裝、對歌、跳腳、摔跤、斗牛、磨擔秋等文藝體育活動。彝族火把節群眾基礎廣泛,流傳于楚雄州所有彝族村寨,影響極廣,是宗教、祭祀、文藝、體育、社交和農產品交易的集中活動,凡具代表性的彝族歌舞在火把節期間都能得到展現。火把節期間舉行的祭祀、文藝體育、社會交往、產品交流四大類活動是彝族文化體系嚴整、完備的集中體現。
彝族火把節充分體現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著彝族起源發展的古老信息,是彝族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標志性的象征符號之一,也是彝族傳統音樂、舞蹈、詩歌、飲食、服飾、農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載體。此外,對強化彝族民族認同、促進社會和諧、民族交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承人介紹
海報設計:楊建榮
普順發,1939年生,男,彝族,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高峰鄉海聯村委會大花箐村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代表性傳承人。
普順發從小跟從伯父學習彝族經文和祭祀知識,后拜普茂清、普茂生為師學習彝族大刀舞。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他不僅能主持彝族火把節祭祀活動,熟練掌握大刀舞祭祀活動使用的儺神面具、神像繪制,亦擅長民族樂器演奏。2004年至今,普順發每年參加火把節大刀舞演出,主持畢摩祭祀活動。同時,言傳身教培養了一大批彝族青年,為傳承彝族文化做出了貢獻。
文圖&視頻: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