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令的變化猶如攀登高峰,每上一個臺階,都會有另一番風景。有人說,“霜降殺百草”,是指嚴霜之后百草枯萎,沒有一點生機;又有人說,“風刀霜劍嚴相逼”,說明霜是無情的殘酷的。殊不知,“霜重色愈濃”,廣袤的原野色彩斑斕,橙黃橘綠,何等艷麗。
霜降,不是為了凍結一切,而是來自冬的問候。秋夕霜降,歲月靜好。
節氣簡介
▲節氣文人畫《霜降》 朱樵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8個節氣,也是標志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按傳統歷法,寒露是九月的節氣。一般是在每年的10月23—24日,這時太陽位于黃經210°。
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降下來的,所以就把初霜時的節氣取名“霜降”,其實霜和露水一樣,都是空氣中的水汽凝結的。特別是夜里無云時,地面散熱更快,更容易結成霜,民諺有“霜重見晴天,瑞雪兆豐年”的說法。
物候與花信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咸俯。”
霜降時節,豺狼開始大量捕獲獵物,準備儲藏過冬。不過,即使是動物也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賜,將捕來的獵物整齊鋪排,祭天報本;秋風一陣緊似一陣,最后一片黃葉也隨著大自然的一生嘆息悄然落下,無聲地歸于塵土,實現了它落葉歸根的宿命;昆蟲在自己精心打造的洞穴里,猶如睡著了一般,耷拉著腦袋不食不動,以最舒適的姿勢,安然進入冬眠狀態,耐心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花信,本節氣無花信。按自小寒至谷雨,一百二十日,八個節氣,我國古代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人們在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應一種花信,稱之為“二十四番花信”。
霜 降
(First Frost)
▲節氣文人畫《霜降》 朱樵
圖片來源:《二十四節氣國畫圖冊》
相關民俗
作為一個水汽類節氣,霜降是秋天最后一個節氣,其意思很好理解,只是要說明一點,就是這個霜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而是露水遇到寒氣凝結而成的。
此時,黃河流域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一片銀色冰晶。民間稱“霜殺百草”,各類秋作物結束生長,樹葉枯黃掉落,過冬的小蟲封嚴洞口準備過冬。
在這個秋涼顯著的節氣,吃點什么,成了大江南北的人們最關注的事情。
進補鴨肉,秋季潤燥
諺語說“補冬不如補霜降”,人們認為秋補比冬補更要緊,霜降這天進補的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很多地方在霜降期間一般選擇吃煲羊肉、煲羊頭、四物老鴨湯等。四物指黨參、當歸、熟地、黃芪四種中藥,都是補藥。
閩南、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貼秋膘”。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這句小小的諺語充分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閩臺地區的鴨子就會賣得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樂得賣鴨子的老板們嘴都合不攏了。
鴨可謂餐桌上的上乘肴饌,也是人們進補的優良食品。尤其當年新鴨養到秋季,肉質壯嫩肥美,營養豐富,能及時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鴨肉性寒涼,特別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潤燥首選吃鴨。
鴨子全身皆美味,除了有著名的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杭州老鴨煲等各地招牌美食,還有鴨血粉絲湯、毛血旺、香辣鴨脖等特色小吃。即便是一碗清火老鴨湯,也能讓人既飽了口福又滋潤了身體。
另外,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習俗。例如廣西玉林,這里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卜,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體暖和強健。除牛肉外,羊肉與兔肉也與霜降相宜。
吃了紅柿,不流鼻涕
紅柿掛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比如泉州民間就有吃柿子的習俗。老泉州人的說法是:霜降吃了柿,不會流鼻涕。廈門人也這么吃,說是在霜降這天的某個時辰吃了柿子后,臉色會變得跟紅柿子一樣的紅潤。還有種說法是這天不吃柿子,冬天嘴唇會裂。
不光柿子,其他很多蔬果都在這個時節變得分外好吃,當然,有個前提,得經過“打霜”。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就是打霜。俗話說“霜打的茄子蔫了”,但是“打霜”過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來味道特別鮮美,“打霜”過的水果,如葡萄、柿子就很甜。
這種現象是有科學依據的。“霜”出現在植物表面后,植物也會啟動“抗寒”反應,像油菜、蘿卜之類的蔬菜都含淀粉,但淀粉本身并不甜,并且還不容易溶解于水。霜降以后,油菜、蘿卜中的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變成麥芽糖,麥芽糖再經轉換變成葡萄糖,葡萄糖就是甜的并且容易溶于水,所以,油菜、蘿卜就變甜了。
這其實是植物越冬的生存技能,因為淀粉變成葡萄糖溶解于水中后,水就不容易凍結。
白蘿卜塊,生吃下氣
霜降蘿卜
在山東地區,有句農諺是“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所以山東人霜降期間喜食蘿卜。農諺還有“霜降蘿卜”一說,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溫差大,露地蘿卜不及時收獲將出現凍皮等情況,影響蘿卜品質和收成。
白蘿卜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價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間自古就流傳著“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處方”之諺語,現代也有說法稱蘿卜為“土人參”。白蘿卜還有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
飲食講究的人在霜降期間盡量吃些生的白蘿卜塊。白蘿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蘿卜,一是下氣,解腹脹之圍;二是白蘿卜入肺,肺應秋季,白蘿卜可以加強肺的“肅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腸運動。
賞菊花,打芋煲,祛邪納吉
廣東高明“打芋煲”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是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古人眼里,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此外,《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因此,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在民間被用做驅病療疾之神物。
霜降節在民間還有許多講究,目的都是祛兇迎祥,求得生活順利、莊稼豐收。例如山東煙臺等地,有霜降節西郊迎霜的做法。
廣東高明一帶,霜降前則有“送芋鬼”的習俗。當地小孩以瓦片壘梵塔,在塔里放柴點燃,待到瓦片燒紅后,毀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隨后將瓦片丟至村外,稱作“送芋鬼”,以辟除不祥。這都表現出了人們樸素的吉祥觀念。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民俗學論壇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