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工作交流會上的總結發言
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
(2017年11月17日)
同志們:
這次工作交流和部分高校的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成果展,讓我們和很多參加研培的傳承人一樣,增強了文化自覺和自信。我們從中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具有多么廣闊的空間和多么巨大的潛力;看到廣大傳承人群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釋放后,可以產生多么巨大的能量,涌現多少優秀的作品,出現多么豐富的產品。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正面臨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機遇。
這兩年半以來的研培實踐,深化了我們對非遺工作的認識,讓我們不斷有新的感悟。在兩天的交流中,我們聽到和看到很多深刻而切合實際的理念、觀點和保護措施。比如:
“活態傳承,活力再現”。“注入更多當代人力資源幫助傳統工藝的當代再現”。“懂藝術、會生活、有審美、愛生活的當代非遺傳承人”。“不是作品,是生活用品。不是昨天的守護者,是當下的主人”。“在未知的新領域創造新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從人的角度去挖掘非遺,一個傳承人、一門手藝、一個故事、一件作品、一個教程,以人文精神進行非遺保護傳承的研究工作”。
“非遺源于生活,非遺歸于生活”。 “生活是設計的出發點,也是設計的終極目標”。“設計是非遺與當下生活的紐帶”。“設計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跨界合作”。“努力將非遺之美轉變為符合當代社會審美的新時尚”。
“整合全校資源支持培訓”。“匯集一流的歷史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設計師、優秀民間藝人和代表性傳承人的師資陣容”。“讓授課老師充分了解所授班級情況”。“充分了解學員培訓后的工作情況及需求”。“為解決問題而學習”。“引入助教制”。“傳承人上講臺”。 “不上崗培訓不上課,無講義不上課”。 “備課上崗”。“傳承人與本科教學、與研究生教學互動”。
“打破師門壁壘,打通信息壁壘”。“彌補民間師徒傳承中知識結構的不足”。“傳承人、設計師、學生分享感悟”。“多種織錦技藝的相互借鑒”。 “將專業實踐實習課堂開到傳統工藝社區中去”。 “藝工結合模式, 以織錦創意設計研發為導向的跨專業項目化教學”。 “利用學院優秀的設計團隊資源幫扶學員和創辦的企業”。“理論知識學習與創作實踐結合”。“固定課堂與移動課堂相結合”。“非遺培訓與非遺工藝和理論研究結合”。
“緊扣傳承,立意創新”。“傳統技藝的堅守、傳承與發揚,創新技術的突圍”。“增強學員民族文化自信心”。“凝練地域符號”,“地域傳承為本”。“民俗文化為本源,多元融合展新容”。
“建立民族工藝美術綜合服務平臺”。“搭建傳承人之間的交流互通平臺”。“同國內外行業進行技藝交流”。
“實現非遺項目活態傳承與從業人員繼續教育的有機結合”。“將研培計劃的內容精準投向貧困地區具有發展潛力的傳統工藝項目,以非遺研培工作推進文化扶貧”。
這些表述既生動又很接地氣,反映了研培實踐是在正確的理念指導下展開的。
非遺是我們身處其中的優秀文化傳統。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進行著傳承非遺的實踐。非遺的當代實踐,是傳統與現實生活融合的過程,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過程 。
能夠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非遺保護實踐,一定是活態的、積極的、生動而豐富的,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辦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已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重要思想,是我們做好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的基本立足點是:科學保護,傳承弘揚。
科學的保護包括了認定、記錄、建檔、研究、保存、傳播、傳承、弘揚和振興等各個環節和措施。它們的宗旨是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基本原則是尊重主體地位, 尊重創造性表達權利,注重生活,注重實踐;基本路徑是著力提高傳承能力,著力保持并擴大傳承人群,著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
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基本任務是:為非遺保護提供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幫助傳承人群增強傳承實踐能力 。
增強傳承實踐能力,需要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就傳統工藝而言,這九字要求的具體體現, 是幫助手工藝人獲得和增強三個眼光、一個觀念、一些知識。
第一個眼光,發現當地之美的眼光。 中央美術學院喬曉光老師對研培工作提出知情、知藝、知辨六字要求時,有兩句重要的話:當地人要知當地事,當地人要知當地文化。落到傳統工藝上來,我們再補兩句話:發現當地的美,用豐富的形式呈現當地的美。傳統工藝能否在當代生活中擁有獨特魅力和鮮明個性,往往取決于手工藝人是否善于在當地文化和自然的多樣性、 生動性中汲取營養。我國如此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豐富的地域特色、多彩的自然風光,廣大傳承人群的創造潛力,理應在傳統工藝的各種作品和產品上得到富有個性、淋漓盡致的體現。為什么傳統工藝品的同質化那么嚴重?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不少項目沒有能夠充分地發現、發掘和表現身邊的美、當地的美,作品或產品沒有做出跟當地文化、自然格局相稱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沒有文化自覺的文化自信是不牢靠的。研培工作要幫助傳承人群獲得和增強發現當地之美的文化自覺。這個美不僅是穿在身上的服佈之美、圖案紋樣之美,更是當地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風情之美。研培高校要結合開班前準備和回訪工作,深入了解學員家鄉的文化和自然環境。就是沈陽師范大學張鵬老師所說,走進他們的家鄉,走進他們的生活。要幫助傳承人研究和發現他們家鄉的獨特個性與魅力, 體悟看景看物看人的新角度和新視野, 發現美的所在,發現美的價值所在。要幫助學員們強化一個意識: 最有生命力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既不離本土、又融入時代的,是把本地本民族特點與時代特點結合得最好的。
第二個眼光,看世界的眼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只有知道世界的才能更好地保持民族的。民族的獨特魅力不能靠封閉來獲得和保持。民族的不能變成被獵奇的。研培高校要研究和了解相關項目的國際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國際國內交流,幫助學員們了解其他地方、其他國家的傳統工藝是怎樣傳承發展的,在比較中得到借鑒和啟發, 在比較中提高文化自覺和自信,在比較中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形成民族風、中國派、時代感的傳統工藝。文化部將加大這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研培高校組織跨地區、跨國的傳統工藝交流活動 。
第三個眼光,捕捉需求變化的眼光。傳統工藝同樣要面向美好生活的需要。原來傳統工藝很多是為基本生活需要而作,為當時的生活而作,現在要為提高生活品質而作,為當代的生活而作。生活品質提高,意味著需求更加豐富、更加多樣,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精致工藝的消費者。了解和適應新的變化,傳統工藝才能融入現代生活。研培工作要幫助手工藝人培養關注需求變化、關注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變化的敏銳眼光,打開適應美好生活需要的想象力,從而不斷豐富創作設計,拓展門類品種和形態功能。
一個觀念,就是用的觀念。不少學校都有年畫傳承人在參加研修和培訓。這里我們要強調一個觀點,讓年畫被人收藏,不是年畫藝術作為一個非遺項目的保護目的,年畫重新回到春節才是目的。非遺是人民大眾的非遺。非遺是生活,非遺是實踐。年畫是春節用的,過年貼的,如果家家戶戶過年都想買年畫,貼年畫,這才是對年畫藝術最好的保護,才是真正的傳承、發展和振興。你說我的年畫有多好,但只有收藏家要,老百姓不要,那不是真正的非遺保護。因為這意味著一種本來屬于人民大眾、屬于民間社區的文化傳統離百姓生活漸行漸遠。因此, 傳承發展傳統工藝,要“用”字引領。用,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所用。不僅是個人或家庭生活所用,還包括公共文化、公共建筑、公共藝術所用。至少,石雕、磚雕、陶瓷、玻璃藝術,進入公共社區的需求潛力巨大。“用”字引領,既是由需求來帶動傳統工藝的豐富門類品種,改善功能,也是由新的設計和創意來發現新的用途,催生新的需求。虎頭鞋上的虎眼刺繡,做到眼罩上,就是拓展了新的用途。云南產咖啡,是非常好的阿拉比卡種優質咖啡。云南的金屬鍛制工藝是特色優勢,但云南城鄉各種制作銀壺、銅壺、鐵壺的店里,很少有體現當地傳統工藝的咖啡器皿。這就是一個可拓展的門類,是 “用” 字引領下當地傳統工藝又一個增長空間。
一些知識,就是必要的科學知識,包括材料處理、功能設計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培養精湛技藝,提高工藝水平,解決好“用”的問題,既要靠師傅教,靠自已鉆研,也要靠提高科學和專業知識素養。這方面有很大的改進余地,包括很多代表性傳承人。不僅做工要精細,設計要豐富,而且工藝要改進,功能要完善,用途要拓展。怎么改進?還是剛才四個字,“用”字引領。你做出來的東西要有用,要好用。為此,我們要求不能把傳統工藝工作站簡單地理解成設計工作站。同樣,也不要把研培簡單地理解成只是設計培訓。它應該是綜合的,包括必要的科學理論和工藝技術研究的。研培高校不僅要幫助手工藝人豐富創作設計, 還要幫助他們研究改進工藝。要幫助他們了解材料處理、功能設計、工具制作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知識。現在的傳統工藝還有好些方面需要改進。比如,公差配合處理不好,是普遍問題。不能晃一下都有聲音,傾斜度稍大一些蓋子就掉下來。不講究幾何力學的問題也很普遍。茶壺、咖啡壺,抓著是不是順手,壺嘴設計是否合理,都不僅是個形狀或外觀問題,還是個力學問題。材料處理中染纈工藝的固色問題怎么解決?也是個普遍性的老問題。其實云南以前解決過固色技術問題,我看過一個資料,后來可能沒有推廣開來。研培高校要跟傳承人一起, 深化技術瓶頸問題研究,充實和完善傳統工藝知識體系,爭取實現一些傳統工藝新門類、新品種、新工藝、新功能的突破。這也是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體現 。
密切大學與社區的互動,豐富大學的學術和科研積累,增強大學的文化傳承和創新能力,是研培計劃對參與高校的重要回饋。 非遺傳承人群和研培成果,正在成為很多高校的一道亮麗風景。而且,這項工作越深入,越拓展,傳承人群受益越多,非遺保護工作受益越多, 高校也是受益越多。我們衷心希望并積極支持,各參與高校把更多的研培學員來源地當作自已的田野調查基地、教學實訓基地、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的科學研究基地、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創作、設計基地,從而在支持地方的同時帶動自身的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同時,我們也建議各研培高校加強對研培工作的動態總結, 每辦一個班都要進行專門的總結,對每期學員都要組織回訪,每一期都要有新的感悟和體會。要在與傳承實踐的密切結合中評估教學安排,不斷深化對非遺和非遺研培規律的研究和認識。要注意規范非遺保護的提法。比如,盡量不要用非遺文化的概念,因為非遺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后再加一個文化,就費解了。再比如,一般不要用非遺產業或非遺產業化的提法。傳統工藝有相當的產業屬性,但非遺中很多門類是非產業的,籠統地說非遺產業或產業化容易引起誤解。 實際上,我們現在的研培也是主要針對傳統工藝來開展的。正因為是傳統工藝,才可能特別強調設計的力量。
反映廣大非遺傳承人群愿望和期待,植根于各族人民生動實踐的研培工作,將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培育更加深厚的根系,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謝謝大家!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