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過深入調查、收集整理資料、填報申報書、召開專家評審會、向社會公示通過審核項目等相關工作之后,昭通市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公布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昭政發〔2015〕55號)文件,公布了苗族古歌等1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和端公戲等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內容涉及傳統技藝、傳統音樂、傳統體育、傳統戲劇和曲藝等5個非遺類別。
公布名錄中,昭陽區3項:苗族古歌、韓氏嗩吶制作技藝、張蝴綿制作技藝;巧家縣2項:巧家小碗紅糖制作技藝、爐房斑銅制作技藝;彝良縣1項:苗族古歌;大關縣1項:苗族射弩;鹽津縣2項:端公戲、苗族大嗩吶;永善縣2項:伍寨彝族月琴制作技藝、端公戲;威信縣1項:端公戲;綏江縣1項:金錢板。
昭陽苗族古歌
韓氏嗩吶制作技藝
爐房斑銅制作技藝
苗族射弩
巧家小碗紅糖制作技藝
金錢板
威信端公戲
苗族大嗩吶
鹽津端公戲
彝良苗族古歌
永善端公戲
伍寨彝族月琴制作技藝
張蝴綿制作技藝
截至目前,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已有301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18項,市級82項,縣區級200項);已命名的在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有152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19人,市級傳承人36人,縣區級傳承人96人)。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不斷完善、保護隊伍的不斷充實,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日趨加強、不斷推進。下步,我市將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與生產性保護工作,促進非遺保護傳承發展與合理開發相結合,為我市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文章、圖片: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