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昆明舉辦為期兩天的“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暨業務培訓會議”,針對我省10位年事已高的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做部署安排,并就相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
牡帕密帕、四季生產調、達古達楞格萊標、傈僳族民歌、彝族海菜腔、藏族鍋莊舞、納西族手工造紙、格薩(斯)爾、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彝族火把節等10個項目保護單位的項目負責人、項目專家及熟悉影視制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培訓。會議由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主持。
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蔡永輝作動員講話,他指出,數字化搶救保護工作是一項國家工程,各責任單位要高度重視,將數字化保護與檔案建設相結合,抽調精干人員,共同努力,按期完成好相關工作。
培訓會議采取專題講授、保護單位陳述和專家答疑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省非遺中心副主任、一級攝影師蘇保華,省非遺中心規劃保護部主任、研究館員胡榮梅分別從制片管理和非遺保護工作角度,針對文化部擬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規范(試行稿)》進行解析。各保護單位結合工作規范要求,陳述了保護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相關情況,提出存在的問題與困惑,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奠定了基礎。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是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的重要任務。搶救性記錄將利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手段,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后人傳承、研究、宣傳、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寶貴資料。
文章:丁曉冰(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