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按照國家文化部和文物局的安排部署,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文物局聯合組織開展了系列宣傳活動。
活動以“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為主題,精心準備民族民間歌舞樂和傳統地方戲曲展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作品展覽、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昆明滇劇藝術周、文物鑒定咨詢、法律咨詢與宣傳等七大內容,分別在昆明市翠湖公園蓮花禪院、云南美術館(云南畫院)、昆明市文化館展覽廳、春城劇院、官渡古鎮等地舉行。全省各地也相繼開展別開生面、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保護活動。
6月14日上午十點,云南省第九個中國“文化遺產日”系列宣傳活動,在昆明市翠湖公園蓮花禪院拉開帷幕。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黃峻,副廳長熊正益,副巡視員魏斯慶,原廳長賀光曙,原巡視員趙自莊;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原巡視員邱瑜等領導和嘉賓出席活動。出席當天活動的還有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的部分專家學者,廳機關有關處室負責人、省“非遺”保護中心、省博物館、省文物總店、省花燈劇院、省滇劇院等單位領導和同志。黃峻廳長為活動致辭,闡發了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回顧了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歷程,號召社會各界力量關注、了解、感悟文化遺產,共同擔當起保護文化遺產,守衛精神家園的責任。宣傳活動隨著省花燈劇院白族傳統舞蹈節目《霸王鞭?八角鼓》的演出正式啟幕。
白族舞蹈《霸王鞭·八角鼓》(阮坤瑾攝)
作為此次活動的主場地,翠湖公園蓮花禪院匯集了民族民間歌舞樂和傳統地方戲曲展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文物鑒定咨詢、法律咨詢與宣傳四大項目,內容豐富,好戲連臺,異彩紛呈,讓廣大市民與國內外游客應接不暇。省花燈劇院、省滇劇院、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昆明滇劇藝術團等單位精心準備和上演了五場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歌舞樂和傳統地方戲曲。節奏歡快的民族音樂、鏗鏘激昂的開場鑼鼓,吸引市民朋友紛紛涌來,享受文化遺產盛宴。省花燈劇院帶來的云南地方傳統文藝節目《阿尺目刮》、《目瑙縱歌》、花燈歌舞《十大姐》,省滇劇院的折子戲《白蛇傳?游湖》、《殺惜嬌》、《桂英打雁》,以及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小演員們的精彩表演,讓觀眾連連叫好,意猶未盡。許多觀眾紛紛詢問工作人員,“明天還演嗎?請多組織這樣的活動,我們很喜歡!”。昆明“滇雪杯”滇劇票友大賽的決賽現場更是吸引了大批滇劇愛好者,將展演活動推向高潮。23名參賽選手通過緊張角逐,產生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9名,參與獎若干名。他們中既有退休職工,也有來自農村和社區的滇劇愛好者。大家用自己的方式,以滿腔的熱情參與到滇劇的傳承中來,贏得觀眾的連連喝彩。
景頗族《目瑙縱歌》(阮坤瑾攝)
花燈小戲《劉成看菜》(阮坤瑾攝)
滇劇《白蛇傳》選段《游湖》(阮坤瑾攝)
滇劇《殺惜嬌》(阮坤瑾攝)
滇劇《桂英打鷹》(阮坤瑾攝)
雜技表演《力量》(阮坤瑾攝)
雜技表演《竹林深處》(阮坤瑾攝)
“云南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是此次活動的又一大亮點。邀請24個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部分傳承人,組成金屬鍛制、雕刻塑作、織錦刺繡、陶瓷燒制、剪刻竹編、傳統醫藥和制茶技藝等七個板塊,進行現場展示宣傳。這些項目中,有17個2013年新公布的省級項目。拉坯、織錦、刺繡、剪紙、竹編、捏面人兒……等等,已經遠離現代都市生活的傳統技藝一經亮相,就引來大批游人駐足圍觀。在拉祜族竹編技藝的展位前,物美價廉、經久耐用的背簍、蔑桌被游客們搶購一空。面塑展位前,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兒坐在傳承人梁俊利身旁,目不轉睛地看著傳承人捏小白兔,并纏著奶奶說,“我長大了也要學這個。”有“棋中圣品”之稱的“永子”頗受圍棋愛好者青睞,短短幾天內,傳承人便接下多個訂單。昆中藥、撥云錠更是勾起了許多老昆明人的回憶,深受老年朋友的歡迎。
拉祜族竹編制作技藝(阮坤瑾攝)
雕刻塑作(阮坤瑾攝)
陶瓷燒制(阮坤瑾攝)
金屬鍛制(阮坤瑾攝)
嵩明面塑(阮坤瑾攝)
撥云錠(阮坤瑾攝)
云南圍棋子(永子)(阮坤瑾攝)
文物鑒定(阮坤瑾攝)
文物鑒定(阮坤瑾攝)
在云南美術館、昆明市文化館展覽廳,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作品展覽、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兩項活動也在如期舉行。
昆明市文化館展覽廳-烏銅走銀(阮坤瑾攝)
昆明市文化館展覽廳-呈貢剪紙(阮坤瑾攝)
昆明市文化館展覽廳-宜良竹編(阮坤瑾攝)
活動期間,工作人員向專家學者、廣大市民和游客,贈送發放云南省第一至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光碟、畫冊,《卡通手繪云南——南南考古探秘》考古知識讀本,《保護文化遺產倡議書》,《中國文物報》2014文化遺產日特刊,以及《車與人》雜志關注云南“非遺”特刊等宣傳資料共計5000余份,起到很好的普及文化遺產知識,宣傳保護成果的作用。新華社、人民網、中國新聞網、中國日報、云南日報、云南網、中國報道、民族時報、昆明日報、春城晚報等多家媒體先后進行了報道,引起廣泛關注,取得良好社會反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天的集中宣傳展示中,負責后勤工作的同志,克服天氣多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加班加點、協調各方,為活動提供了貼心周到的服務。無論是食宿安排、布展撤展,還是安全保衛、觀眾組織,都井井有條,為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
“文化遺產日”自2006年設立以來,已成為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展示和傳播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此次文化遺產日活動讓我們驚喜地看到,隨著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工作的深入開展,保護遺產的主力軍已不再囿于政府部門、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和傳承人群體,學校、社會民間團體、新聞媒體,乃至各年齡段的市民朋友都已經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到遺產保護的行列中來,保護遺產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人人參與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保護。“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為保護我省珍貴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文章:丁曉冰(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圖片:阮坤瑾(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