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山東惠民縣胡集書會與河南寶豐縣馬街書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民間書會藝術后繼乏人,這種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民間藝術亟待傳承和保護——
民間書會藝術:活力與危機并存
圖為人頭攢動的馬街書會
}
馬街書會上的說書藝人
民間文藝作為中華民族母體文化,是激活農村文化的“酵母”。然而,在社會發展和城市化的過程中,民間文藝也被一些所謂的時尚藝術撕扯、摧折、吹散,使農村文化缺乏內在活力。
4月底,記者采訪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簡稱“中國民協”)和山東惠民縣、河南寶豐縣民間藝人時,發現一些民間文藝形式正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傳承人危機,深深感到:民間文藝的保護、傳承和新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繁榮農村文化亟待解決的問題。
書會再興——彰顯民間文藝生命力
民間文藝是指民間文學、民間表演藝術、民俗技能、民間工藝等民間藝術形式。它的生命力來源于生活文化,是文化的源頭與根基。它是一個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載體,是大眾愿望和審美的直接表現。它有久遠的歷史,卻又詩意般地保持著活力。洪山調是我國曲壇上最古老的曲種之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活動的區域在河南濟源、溫縣一帶。它的第十代傳人馬九信表演的節目在民眾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美化生活、家庭和睦、社會安定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深受當今百姓喜愛。河北蔚縣剪紙,以質樸、率真、熱情、濃烈的藝術特點和豐富、飽滿、廣闊的文化內涵,走過200多年歷史,經過挖掘、整理、推介,現已成為當地農村文化產業的支柱。
作為自發的民間文藝交流集散場所,山東惠民縣的胡集書會和河南寶豐縣馬街書會是目前我國僅存的兩大民間書會,都有幾百年的歷史,都于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胡集書會始于元朝,興于明清。每年元宵節前后,各地的民間說書藝人從四面八方趕到胡集鎮,鋪攤設檔,說演彈唱。書會曲種豐富多彩,有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木板書、山東快書、評書等,一時間鎮上鼓板弦歌、琴箏齊鳴,匯成曲藝的海洋,十里八鄉的百姓簇擁傾聽,熱鬧非凡。各村到書會上挑選中意的節目,看中以后,便與藝人們協商書價,談妥后,藝人們就可收拾攤子,跟隨請書的人下村說唱了。直到書會散場,藝人們又一路賣藝而去,等到下年正月十二又來胡集相聚。
與胡集書會一樣,馬街書會也已經成為中國曲藝界的行當盛會和傳統節日。趕會的藝人不僅有說書的,還有其它民間技藝,如泥塑、剪紙、跑馬、雜技、踢毽等。藝人們說唱的不但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傳統書目,也有《好會計》、《雷鋒在火車站》、《好媳婦》、《學習英雄孔繁森》等一大批歌頌新風尚和英雄人物的曲目。
山東惠民縣胡集鎮鎮長石磊介紹,書會的舉辦,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惠民縣文化局局長王振華說,通過說書,陶冶情操,明辨是非,寓教于樂,還可以化解矛盾,增強家庭和睦。
書會是眾多民間文藝形式薈萃的場所,書會的再興,彰顯了民間文藝的生命活力。中國民協秘書長向云駒指出:對民間文化資源所蘊藏的無限可開發性,需要重新加以認識和審定;“青歌賽”上“原生態”成為亮點,有東北“二人轉”背景的鄉村劇熱播,說明人們審美眼光開始轉向廣大農村,民間文化的作用和力量已開始呈現。
前景堪憂——傳承人正在迅速減少
通過泛黃的老照片,可以看到當年書會盛景:摩肩接踵、萬頭攢動,好多人為看演出騎上墻頭、爬上大樹。如今盛景不再,每年來書會的藝人數量越來越少,而且參與者年齡呈老化趨勢。據介紹,胡集書會極盛時說書的藝人多達500檔(指2至3人組成的說書班子),1987年書會再次繁榮時藝人達173檔。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后,書會開始衰落,多的時候也才十幾檔,少的時候只有四五檔。近幾年的搶救和保護,胡集書會說書藝人數量有所回升,去年達到22檔,今年達到47檔。馬街書會最盛時藝人達2700多人。近年來,因說唱藝人青黃不接,一些曲種瀕臨絕跡,趕會的藝人也大不如從前。
民間文藝發展,傳承人是關鍵。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說:“一旦失去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比物質性文化遺產脆弱得多。它的關鍵是傳承人的脆弱。我們給后人留下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看我們保護住多少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如果失去傳承人和傳承,這些遺產只有一個歸宿,就是一動不動地躺在博物館里,并永遠沉默著。”
胡集鎮有名的民間藝人白曰華今年59歲,說書說了46年,談及此事,他憂心忡忡:“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怎么傳承下去。”周邊縣城說書藝人里,只有他去年收了一名28歲的徒弟,下一代基本沒有傳人,后繼乏人現象十分嚴重。惠民縣民間藝人張紅霞是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的弟子,她也認為,培養新生力量是當務之急,民間文藝只有代代相傳,才能發揚光大。馬街說書研究會會長張滿堂對說書藝人的狀況也作過一個調查,發現許多藝人相繼辭世,每年都有一些說書藝人因為身體原因,不能來書會登臺演出。
書會藝人后繼乏人現狀,正是民間文藝傳承人危機的一個縮影。“中國民間文化杰出文化傳人調查、認定和命名”是2005年3月開始的,項目對象是杰出的民間文學、藝術、手工技藝和民俗傳承者,首批認定的有166人。但是保護力度,抵不上消失的速度。在第一批調查時,多次遇到“聞訊而去,至時已人亡藝絕”的事情。首批獲得認定的有166位民間文藝家,但在評定與公示的過程中,又有2位辭世,只剩下164位。這些人中超過80歲的9位,年紀最大的是納西族東巴舞者習阿牛,已經93歲。
民間文藝傳承人青黃不接,直接原因還是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低。白曰華曾經在惠民縣城發現一個說書的好苗子,孩子也愿意學,但孩子家里死活不同意。白曰華不無辛酸說:“現在說書的還不如撿破爛的掙得多。我拿說書當副業,現在純指著說書養家的一概沒有。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賺錢了,沒有人愿意學說書。學藝是很艱苦的過程,不是三兩天就能學成的,學成之后也沒有市場。”山東惠民縣文化局局長王振華認為,民間文藝要發展,必須提高民間藝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為藝人更好的發揮優勢創造良好環境。
保護搶救——關鍵是要有文化自覺
早在2002年10月,中國民協就實施了中國民間文化搶救保護工程,全面搶救與保護、科學開發利用優秀的民間文藝、民俗文化、民間文化,還形成了民間文藝搶救與保護《工作手冊》。
“活魚要在水中看,遺產要在用中傳”,這是中國民協的有關專家組提出的一個民間文藝的保護開發模式,它的啟示在于:保護與搶救必須從民間文化的特性入手,要既保護了傳統,又傳承了傳統,既搶救了珍貴的文化資源,又激活了農村文化建設,用保護利用傳統文化的手段使農民更加富裕,解決農村、農民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困難。
對民間文藝保護和搶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專家有共識,相關地方的黨委和政府也有充分的認識。河南寶豐縣把馬街書會作為“寶豐文化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著建設與保護并重的原則,修建了近千米的書會路,建起了馬街書會牌樓和馬街書會文化墻。惠民縣黨委、政府對胡集書會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振興措施。胡集鎮鎮長石磊介紹,從去年開始,鎮政府采取“政府買單,送書到村”的形式,各村將自己中意的藝人請回村中,說唱完畢藝人拿著演出單到鎮政府支取報酬,以此吸引更多的藝人走進胡集,也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文化盛宴。同時,政府還積極加強各地民間藝人的聯系,邀請他們來胡集書會。
民間文藝的搶救和保護,更需要民間藝人的文化自覺。白曰華說:“民間文藝靠藝人口傳身授,有的民間藝人連字都不認識,編新的作品存在一定困難。”張紅霞說:“民間藝術要爭取年輕觀眾,民間藝人提高自身素質和文化修養是重要問題。”
向云駒說:“搶救和保護民間文藝的關鍵是達到高度的文化自覺,就是對自己的文化有高度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些精神,體現了黨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覺,這種自覺應貫徹到各項建設中,體現到全民意識中,這樣中華文化才能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