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江鄉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部,總面積1944平方公里,海拔1200~5128米。全鄉轄6個行政村,59個村民小組,分布在獨龍江兩岸的臺地上,830戶,4014人,其中獨龍族3935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8%。人均耕地面積1.6畝,人均收入212.83元(2003年)。
獨龍江山青水秀,環境優美。村寨大都建在獨龍江兩岸,依山傍水,四周山上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民居大體可分為木楞房和篾笆房兩種類型,中、上游地區如迪政當、獻九當、龍元多是木楞房,下游地區全為竹篾房,村落基本保持傳統風貌,其中小寨傳統草木結構式建筑占70%以上。獨龍江鄉地處橫斷山脈的峽谷地帶,周圍都是高山,形成封閉式的地理環境,交通主要依靠竹溜索、木橋、吊橋、石拱橋等。
手工業中以紡織最為常見。除砍麻、剝麻、曬麻之外,其它程序由婦女承擔,主要織獨龍毯,織毯子的材料大多是彩色晴倫毛線,顏色鮮艷,用于制作服飾、縫制被蓋、做裝飾品等。獨龍族婦女服飾美觀大方,整潔簡便,獨龍江上游一帶婦女上身穿大襟長袖短褂或花襯衣,下身穿長褲,穿膠鞋或布鞋,披一塊獨龍毯;下游一帶婦女上身穿大襟長袖短褂或花襯衣,下著筒裙,穿膠鞋或涼鞋,披一塊獨龍毯。男子上身著針織成衣,下身著長褲,外披一塊獨龍毯。獨龍族男女均喜歡五顏六色的飾品,女子有穿耳掛環的風俗,喜用銅錢、銀幣、獸骨、獸齒、料珠等做成串珠掛在脖子上或戴在耳朵上。男女都愛戴手鐲,女子戴“佳蔓”即銀環,男子戴木鐲。
文面是獨龍族婦女的古老習俗。獨龍江沿岸各地區文面圖案有明顯差別,但材料和方法基本相同。新中國成立后已漸少此俗,但目前尚可見一些老年婦女有文面。
使用獨龍族語言,無文字,以刻木、結繩等方式來記事和傳遞信息。獨龍族村寨中所積淀的傳統文化全面反映在社區組織、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社會組織結構可分為氏族、家族公社和家庭3個不同層次。20世紀30年代,基督教傳入獨龍江,每個大的村落如迪政當、巴坡、馬庫等村都有教堂。教徒們定期到教堂做禮拜,每年8月包谷成熟時過“咱白”節,12月過圣誕節。信仰萬物有靈,認為鬼魂與人同生同亡。鬼分兩類:天上的鬼“南木”和地上的鬼“卜郎”。地鬼危害人畜,天鬼既害人又益人,具有雙重性。自然信仰活動有祭天鬼、“巫師砍鬼”、“卜辣魚”、“阿細斯洛”、“阿細鬧”等。巫師有“南木薩”和“烏”兩種。
民間文學豐富,主要以口傳方式進行傳承。有民間歌謠、神話、史詩、傳說、故事等。目前收集到的神話傳說有《人類起源》、《大螞蟻把天地分開》、《洪水泛濫》、《創世紀》等。民間醫藥和傳統歷法較突出,至今還在為獨龍族群眾所采用。
獨龍族民歌和民間音樂十分豐富。民歌統稱為“門租”,唱歌、唱調子稱作“門租哇”,“哇”是唱的意思。常見的有情歌、敘事歌、習俗歌、山歌小調、勞動歌、祭祀歌、兒歌及哄娃調等。每一種旋律音調都可以演唱較廣泛的內容。
獨龍族舞蹈單純質樸,傳統舞蹈有“剽牛舞”、“卡雀舞”、“克里舞”、“木伐舞”、“伯普艾舞”、“肯以舞”和“普魯舞”等。這些舞多已失傳,少數還保留在老年人中。跳舞時唱專門的民歌,稱為“郎木門租”,“郎木”是跳舞,“門租”意為歌,即跳舞的歌,有對唱、合唱、一領眾和等形式。
獨龍族的重大節日即“卡雀哇”節,節期為每年1月10日,已經成為當地的法定節日。剽牛是獨龍族年節里最隆重的活動之一。
民間傳統體育主要有爬山、雪地短跑、射弩、擲石子、跳高、跳遠、爬樹、扳腕、摔跤、跳繩、蕩秋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