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流傳于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村寨。在雙江鎮、小街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大龍潭鄉、富良棚鄉、岔河鄉,均有大量的彝族花鼓舞分布,并有經常性活動。
花鼓舞于清末(1898年)傳入峨山,民國時期在全縣普及。流傳至今的花鼓舞作為彝族人民創造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之一,已成為彝家人怡情、勵志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峨山彝族花鼓舞原用于喪葬、祭祀,后廣泛用于婚喪、奠基、新房落成、接神送祖等民俗活動,現已成為儀仗及廣場表演的主要內容。花鼓舞為5人合跳,由“龍頭”執箐雞尾領舞,其余4個舞者左腰系花鼓,右手執槌擊跳,以顛跳為基本步伐,有蹬、拐、轉、墊、跺、騰跳等變化。花鼓舞分快、慢兩種節奏,慢板稱“板鼓”,擊打有力,剛毅沉著;快板稱“緊鼓”,活躍奔放。除“臺階舞”、“點腳步”、“小兔舞”、“進三退三”等套路為慢鼓外,其余皆為緊鼓。峨山花鼓舞是彝漢歌舞文化的結合體,起舞時原唱漢語花燈調,現在有些地方則唱彝語或半彝半漢的“跳樂調”。自花鼓舞傳入峨山后,融入了峨山彝族“跳樂”中的“韌腳”、“跺腳”、“顛腳步”、“引步”等動作,有“四合心”、“蛇蛻皮”等35個套路,模仿動物、反映生產勞動或以自然界中的事象命名。這些套路多為連貫或穿插組合表演,有時一段舞中有多個套路相組合,也可單獨表演,形式靈活多樣,具有似彝似漢的藝術風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較高。
花鼓舞需經師傅傳授動作套路和表演程序,必須專門學習才能掌握技藝,有村寨相互傳承、本村傳承、家庭傳承和少數自學方式,群眾基礎良好。據2004年7月調查,峨山縣共有花鼓隊594支,鼓手7251名,能跳花鼓舞者上萬人。花鼓舞演出終年不斷,各社、鄉、村經常組織賽事或聯誼演出,在彝族火把節等節慶活動中更成為一項重頭戲,多次參加國家、省、市演出并獲獎,是該縣人民喜愛的“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