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臨滄 歌舞歡騰
—省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頒獎晚會綜合演出側記
臨滄日報記者 馬云梅
靈活輕快的拉祜族舞蹈《蘆笙舞》,展現古韻遺風的傣調《肯繞么頌》,飽含思念之情的彝族歌曲《白露花開》,花隨鼓舞、鼓伴花姿的傣族象腳鼓舞《宏仲嘎光》,古樸生動的傣族舞蹈《馬鹿舞》,氣勢恢宏的佤族器樂演奏《鼓聲咚咚 笙聲不息》——在云南省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中,我市選送的6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節目在展演中大放異彩,給外地州代表隊和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經過評比,《白露花開》《馬鹿舞》和《宏仲嘎光》摘得金獎,《蘆笙舞》《肯繞么頌》和《鼓聲咚咚 笙聲不息》獲得銀獎,同時我市代表隊還獲得組織獎。
《馬鹿舞》
臨滄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為民族歌舞樂展演提供了豐富素材,這些來自于民間,扎根在各民族群眾心中的文化藝術,是臨滄寶貴的精神財富。多年來,經過文藝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和加工,讓這些生在民間、長在民間的文化藝術成為了雅俗共賞、群眾喜愛的藝術作品。為備戰好此次展演,作為東道主的臨滄精心組織和籌備,從臨翔區、鎮康縣、滄源自治縣、耿馬自治縣、雙江自治縣挑選了6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舞樂節目參演,是此次展演中推薦節目最多的地市。
《肯繞么頌》和《馬鹿舞》是耿馬縣傣族原生態的曲調和舞蹈。《肯繞么頌》是流傳于孟定傣族地區的傳統傣調,通過挖掘整理后,配上多種傣族器樂的合奏,同時把歌、舞、樂揉合在一起,讓表演更加豐滿和生動。馬鹿舞是耿馬傣族民間最具特色的擬獸道具舞,表演者模擬馬鹿形態,展示擺頭、翻身、前鉆身、咬花、拾物等技藝性動作,舞蹈剛勁有力、節奏輕快。
象腳鼓是傣族民間傳統的打擊樂器,原為男子專利,改革開放后,臨翔區傣族女子象腳鼓隊像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成為傣族村寨的一道亮麗風景。為保護和推動女子象腳鼓舞的發展,臨翔區從2011年開始,先后組織了3屆女子象腳鼓舞比賽。《宏仲嘎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而編排的舞蹈,在聲聲鼓聲中,傣族女性的柔美得到淋漓盡致的演繹。
《蘆笙舞》取材于雙江縣拉祜族的“七十二套打歌”套路,伴奏時所用的蘆笙,形體小巧、聲音清脆悅耳,與舞步完美地融合為一體,藝術性和觀賞性極高。
鎮康“阿數瑟”文化節的連續舉辦,讓彝族民間藝術“阿數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阿數瑟”民歌《白露花開》來源于鎮康彝族香堂人走夷方時所唱的山歌小調,旋律委婉動人,極具感染力。
取材于滄源縣佤族《曼來蜂桶鼓舞》跳新房和民間打歌原始素材,《鼓聲咚咚 笙聲不息》采用了敲擊蜂桶鼓舞、蘆笙演奏、人聲吶喊的形式演奏,展現了佤族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
參加這次展演的6個節目,只是臨滄民族民間歌舞樂文化藝術的冰山一角。隨著臨滄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市各族人民團結友愛,齊心建設美好家園,他們用歌舞贊美今天的幸福生活,用歌舞憧憬美好明天。
圖片:肖依群(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